星期六, 10月 28, 2006

Eating Culture

最近在思考移民這件事的深層意義, 包括文化適應與排斥, 社會與政治上的影響等等, 突然發現飲食文化反應出來的民族性很真實, 因為沒有人會在吃這件事上裝樣子的. 看看各國存在的餐廳種類與數量其實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對其他文化的熟悉與接納程度. 因此我開始分析各國飲食的差別, 想了解接納是否真的這麼難.

美國人不是吃三明治就是牛排, 配上馬鈴薯泥或薯條, 真是非常簡單的民族. 但美國人算是很能接納外來文化的了, 從墨西哥菜, 義大利菜, 到泰國菜, 越南河粉, 都能看到他們的蹤影. 反觀我們這些外國人, 批評這個批評那個, 非家鄉味就不能稱之美味, 每個民族都自大地以為自己的飲食文化最優異.

中國地大種族多, 演化出的菜色之多居世界之冠, 很多名菜手續複雜並不是那麼容易料理. 但家常中國菜不是那麼難了解, 中國人特別鍾情於蔥蒜爆香或醃漬的味道, 簡單的一碗麵加蒜加醬油就是美味的一餐. 要不然就是中藥材的苦味跟藥材味, 一邊喝湯一邊覺得好補呀, 哪會覺得苦. 中國人還喜歡研發各種發酵或腐敗得來的味道, 臭豆腐, 東北人的臭雞蛋, 還有皮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國人也特別愛吃肉, 什麼肉都吃, 有名的菜都是以肉為主的.

義大利人特別愛蒜,香菜跟大量的橄欖油, 或者把番茄煮的糊糊爛爛的, 加上大量的起士, 跟各種形狀的麵扮在一起. 義大利人的泡菜就是把各種蔬菜或果子泡在醋或油中, 並不複雜. 我覺得義大利菜算是比較容易料理的家常菜.

日本人超愛生肉, 連馬肉都可以拿來做沙西米, 擺到飯上就是 sushi. 再來就是拉麵, 湯頭不是味噌就是日本醬油, 加上一碟碟醃漬的小菜還有納豆, 日本菜相當獨樹一格, 也不容易做.

韓國人每餐一定要有泡菜, 還有烤肉片, 豆腐鍋, 跟中國人的飲食其實蠻接近的, 但菜色沒那麼多. 偶而吃吃不錯, 但天天吃很快就膩了.

墨西哥人最厲害的就是, 用的基本素材都差不多, 但是可以變出很多菜名. 他們用來用去就是酪梨, 番茄, 香菜, 墨西哥辣椒, 酸乳酪, 豆泥, 大量的起士. 然後就用餅或洋芋片捲起來, 或者兩片餅夾住稍微兼一下, 這樣就是不同的菜名. 如果吃葷就夾進烤肉, 如果吃素就夾進蔬菜. 這樣又可以取不同的名字.

印度人就是用咖哩或各種香料把食物煮到難分難解, 就這樣稀稀糊糊的拌著飯或麵餅吃. 印度菜一定要煮到看不出成份是什麼才叫做菜, 跟亞洲人做菜喜歡保持成份的獨立存在完全不同. 因為這種煮法, 食物的味道很多元化口味也很重, 因此吃素比較不會有適應不良的感覺, 也比較容易準備. 因為印度人用很多豆類, 核果類, 牛奶跟優酪乳煮菜, 所以吃素的人沒什麼蛋白質跟鈣質缺乏的問題. 比起中國菜來說, 準備素菜需要很多手續, 因為得費心用豆類或香菇做成假肉再來調理, 要不然餐餐青菜豆腐, 味道太淡吃久了也會怕.

觀察我老公的反應可以看出接納異國食物的瓶頸. 我覺得我老公其實很有和尚的底子(他是素食者, 從來沒吃過肉). 各位應該知道印度香料用在寺廟很多, 很能安定神經, 幫助清修. 他很自然地排斥蔥蒜的味道, 肉的味道也讓他覺得噁心, 只有印度傳統的香料跟西方人用的香草他不會覺得是臭味. 其他的任何食物特有的味道他都覺得怪-連泡菜都是, 他覺得像是菜擺到壞掉的味道. 他一向覺得自己很開放, 能夠廣納百味, 事實卻是他只是比傳統的印度人好一些, 至少很能接納西方食物, 但標準的亞洲食物他根本沒那個肚量接受. 可是他還是堅持說自己很喜歡中國菜, 真是見鬼了.

另外他也很難接納不熟悉的食物的外觀, 但如果是他熟悉的食物同樣長成這樣, 他完全不會抱怨. 其實吃東西是一種習慣問題, 常常吃就會細細品味, 逐漸愛上那種味道. 但是他吃東西的習慣是, 要不就吃愛吃的食物, 要不就都不吃, 因此並沒有嘗試其他食物的空間. 越不接觸就越沒有機會愛上, 如果加上先入為主的偏見, 甚至會變成厭惡. 比如說有一次他去日本大阪開會, 當地人招待他吃納豆,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超愛納豆, 還做成冰淇淋, 但是我老公覺得納豆是全世界最可怕的食物, 有一股像大便的味道, 還黏黏地像鼻涕一樣. 台灣人有時候也會吃納豆, 雖然沒有特別喜歡, 但是也沒排斥到這種程度吧. 我只能說他這種人太過自我, 沒有福氣嘗試多元化的飲食.

分析觀察之後, 我認為依飲食的標準"色香味"來看, 接納的方式只能漸進, 先求同再求異, 從能夠接納的部份開始. 飲食是每天的事, 如果真的無法適應, 那移民就太痛苦了. 畢竟人的感官功能已經被媽媽的菜訓練固定了, 要勉強也勉強不來了.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