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07, 2006

Medical System in USA

念研究所時期對學生醫療保險是抱著一種繳學費的心態, 想要省這幾百塊美金(老實說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不著), 但還是不得不繳. 感冒時大都是多休息多喝水撐過去, 只有第一年因為得了花粉熱, 從醫生那邊拿了很貴的藥(快要一百塊美金), 卻只收我看診費 10 塊美金時覺得慶幸過, 其他時候都是覺得很心疼. 那時候完全沒有想要研究美國醫療制度的念頭, 也無從得知真實情況如何. 沒想到移民到美國的這一年, 跟醫生接觸的次數之多, 讓我已經可以記上不少醫學名詞了. 此外, 更從我老公的同事上司那邊得知美國人對自家醫療制度的想法.

在美國生存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找份有醫療保險的工作, 要不然就是保證自己跟家人永遠不會生病或出事. 兩部電影可以參考: 黑水的美國版, 跟 As good as it gets. 你可以看到為了有醫療保險, 都可以屈就低薪的工作. 如果你從事自由業(像是畫家), 出一次意外去住院一個星期, 你就破產了. 美國很多低收入戶其實是靠著政府的特殊計畫得到醫療照顧的, 但是那種品質你只能忍耐, 這有另一部電影可參考 : Crash(就是擊敗李安的斷背山, 拿到最佳影片獎的片子. 片中的憤世嫉俗的白人警察的父親就是得到這種醫療照顧. 我老公跟辦公室的同事與上司聊到的時候, 他們都紛紛提出所聽過的實例, 例如有個畫家在修屋頂時摔下來住院一個星期竟然要美金 20 幾萬的費用.

原因都出在美國的保險業跟醫院掛鉤, 而且美國醫院有對沒保險的人民亂抬價的惡習, 因為這些人沒有保險公司幫忙殺價. 美國這麼保障消費者的國家, 竟然讓這種事存在, 實在很難想像. 美國的全民健保叫做 HMO, 除了政府補助的部份, 其他通常是由雇主幫員工全額付清, 每次除了掛號費之外都是免費. 但是因為政府與企業會去跟保險業殺價, 所以保險業就開始限制很多項目, 甚至限制可選擇的看診醫生, 這些醫生叫做 In Network 的醫生, 你必須先從他們之中選擇你的 Primary Care Physican, 每次看病要先給他們看, 有必要進一步給專科醫生(Specialist)看時, 再由他們推薦. 這樣保險業就可以限制醫生用便宜的藥, 或者省略很多檢查項目. 所以 HMO 小病可以, 大病你就得好好考慮了. 因此保險業提供了其他的選擇, 但是每個月除了企業幫你付款的部份之外, 還得自付幾十塊美金以上. 這個方案叫做 PPO, 你不必先找 PCP, 可以預約任何你覺得好的醫生. 如果你選擇了 In Network 醫生, 他對用藥等等不會限制, 但是你每次得 share 10% 費用, 不像 HMO 是免費. 如果你選擇 Out of Network 醫生, 那每次就得 share 20% 的費用. 那為什麼會有人願意保 PPO 而且選擇 Out of Network 醫生呢? 原因是有名的醫生通常是走 PPO 路線, 如果很有自信招到病人的話, 連綁在保險公司下的 In Network 都不參加. 我老公趁著年底幫我加保時順便升級到 PPO, 所以他每個月都得額外付 40 幾塊美金保險費. 沒想到隔年二月他滑雪摔斷腿就剛好用上, 他可以不受限制地找最好的名醫, 做最好的檢查.

我去年十月到美國之後感冒了兩次, 這些病毒都經過我老公用自己的身體培養強壯之後再傳染給我, 讓我在台灣已經五年沒有感冒的身體變得不堪一擊, 多喝水多休息加藥房的感冒藥, 都沒辦法擊敗這些病毒. 所以他就在我沒有保險的情況下帶我去看醫生, 而且還是 Emergency Care, 因為他懶得預約, 而且在美國看醫生通常都只能預約到一個星期後. 他其實已經幫我在公司以同居人身分加保了, 但是要到明年一月一日才能生效. 當時醫院要我們先預付 300 塊美金訂金, 說是之後會退還多付的部份. 一般有保險的人看感冒只要付 15 塊美金掛號費, 我們當時推測急診比較貴, 但怎樣也不會超過 100 塊美金. 第二次我再因為另一次感冒去時, 已經是一月二日有保險了, 所以我們應該可以拿到退款. 沒想到, 醫院硬是做帳做到不退我們錢. 我親自去醫院問情況, 當然我只能見到櫃台的人, 櫃台當然是說她會詢問會計部的人, 然後等了兩個星期, 我又收到一份調整過的帳單, 竟然跟之前的帳單不一樣. 美國醫院的帳單通常列的很簡單, 就是只有總金額, 我的帳單上總共也只有兩次看診記錄, 竟然可以隨意把兩筆金額改來改去. 我當然火大了, 這次從網站上找到會計部的電話, 打電話去質問說為什麼看一次感冒只是拿個藥而已要付將近 300 塊美金的費用. 當我說明兩次看診中的第二次是有醫療保險的, 那個會計很快地就詢問我的保險資料, 然後跟我說我不用擔心了. 接下來幾個月我們忙著結婚跟搬家的事, 我就沒有追蹤這件事, 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錢有沒有退給我, 因為我老公管財務的能力一流爛, 又不願花時間去查他的信用卡資料(因為錢會退到他的信用卡帳戶). 但是我的個性是不會就這樣放棄的, 就算我老公覺得損失不大, 叫我不要浪費時間去追.

之後我上網研究了老半天, 才發現美國的部份國會議員已經在採取立法行動, 像加州在 2006 年初已經通過法案, 病人有權拒絕醫院不合理的收費標準, 醫院必須根據 Medicare-approved amount 收費而且最多只能超收 15% 以內. 人民可以要求醫院出具 UB-92, CMS-1500, 或者 Form 837 來追查是否有浮報的現象. 有些州甚至有議員辦公室提供免費的法律訴訟服務, 因為他們想要通過相關的醫療法案. 我們去的那家醫院在這邊是有口碑的私人醫院, 所以當我們跟我老公的朋友同事抱怨時, 他們都不太敢相信, 問題就在於他們沒有在沒保險時去看過病. 所以醫院亂報價在美國是很常見的情形, 跟醫院大小沒有關係. 接下來我會花點時間去追查這件事, 就等著我的下一篇 blog 吧.

PS: 美國醫療制度還有個問題就是, 因為醫生人數不夠, 所以就將護士分成好幾等, 只要累積足夠經驗與通過考試, NP(Nurse Practionar)跟醫生ㄧ樣可以看診與開藥. 這個制度美國人也是吵來吵去, 有些美國人一氣之下就轉 HMO 成 PPO, 只肯給專科醫生看. 我老公的腳有一次痛得很厲害, 去急診時等了半天不說, 最後來了個 NP, 把我氣得要換醫生. 但是我老公就是崇尚名牌, 最後還是沒換. 我的經驗是 NP 會比較貼心, 但是絕對比不上專科醫生, 而且大部分的 NP 是醫生找來的, 他們還是都打電話詢問醫生的指示, 即使醫生在手術中.

PS: 前幾天去產撿時才發現在美國生孩子這麼貴. 醫院先給一份合約告知我們大概的費用, 以免到最後嚇了一跳. 因為我們的醫生是 PPO+Out of Network Doctor, 所以我們得要自付 20%, 保險公司付 80%. 另外這家醫院因為比較小, 所以接生與產房是跟附近的大醫院合作, 另外檢驗項目也是, 所以這些費用都要另外付給那些醫院. 光是例行產檢(總共約 14 次) 加上 3-4 次的超音波加上接生, 我們還得自費 1800 塊美金(如果是自然生的話, 剖腹產更貴). 這還不包括尿液跟抽血檢驗費, 羊膜穿刺手術, 還有接生的麻醉費用, 住房兩天的費用(自然產的話), 臍帶血抽取費. 我實在很好奇那些跑到美國來生小孩坐月子的人, 在沒有保險的情況下通常要花多少錢?

聽我媽說在台灣生產幾乎都不用花到錢, 因為全民健保都涵蓋了. 所以我就要求我老公換醫生, 但是他堅持不肯, 還跟我說這筆費用看似很貴, 但是打散成一輩子來看, 尤其跟小孩子幾百萬美金的養育費來比, 其實根本不算什麼. 我也沒辦法堅持, 因為要是換到一個醫生講話沒有 sense, 依照他的脾氣一定又要換回來了. 要花錢就花錢吧.

標籤: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