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30, 2007

Cross Culture Interaction

今天上法文課到最後時老師開始聊到他在瑞士用電腦打法文字的經驗, 因為瑞士使用的法文鍵盤跟法國不同, 讓他吃了點苦頭. 這時候有個學生開始解釋 Universal Keyboard 以及為何同一種語言會有這麼多不同鍵盤的原因, 比如說英文, 為何美國, 英國, 澳洲的英文鍵要有不同的位置, 原因是因為使用語言習慣的不同, 用鍵的頻率也就不同, 所以鍵的位置也要有所不同, 增加打字的速度與方便性. 這我倒是第一次聽到, 算是長了見聞. 後來不知道怎麼轉的, 大家開始談起很好奇中文怎麼用鍵盤輸入的, 難道幾百個中文字可以都擺在鍵盤上嗎?

這時候坐我前排的日本女孩 Atsuko 轉頭看著我, 因為我是全班唯一的中國人, 所以當然問題就到我身上了. 老師請我上台解釋一下我怎麼輸入中文的, 這時候我在口音矯正課所學的語言學專有名詞就派上用場了. 基本上我只是把中文字的系統架構講解一番, 大家就都懂了. 原來中文字就像疊積木ㄧ樣, 部首疊成字, 字加上字形成一堆名詞, 字典中的中文字也不過幾千個, 不像英文字需要幾百萬個, 年年還以幾萬個字的速度在增加.

以語言學的定義來講, 傳統中文是三種系統的混合運用,以部首系統來組合字, 再以字來組合字 - alphabetic(one symbol=one letter), syllabic(one symbol=one syllable), logographic(one symbol=one word). 以部首拆解中文字的輸入有很多種, 不管繁體中文或簡體中文都有, 但不是人人都學的會. 以聲韻學來拆解字, 我們的注音系統對外國人而言雖然難學, 但卻比較能夠準確發音, 用在鍵盤輸入上也比較容易.

日文的假名早已經融入 IPA 系統, 因此日文輸入只要知道怎麼念, 就可以英文字母打出來, 對外國人而言是最簡單學習的方法. 簡體中文採用拼音系統輸入也是很容易以英文字母把聲母打出來, 再選一下字就可以了. 基本上這兩個國家都是為了讓更多外國人學習自家的語言才這麼做, 我曾經指點過西方人怎麼發這種兩種語言的音, 根據他們買的書來念的話, 通常他們第一次發的音並不標準, 需要我指點之後才會正確.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就像你把法文的 R 當作英文的 R 來發的話, 就ㄧ定不會標準, 各種語言的聲韻學是學習每種語言時必備的, 豈能馬虎找個相近的系統替代? 除非你有準確無誤的替代方案.

我在無所事事的過去一年, 花了些時間學會好幾種語言的輸入法, 日文, 西班牙文, 義大利文, 德文, 法文, 當然也包括簡體中文. 我發現大陸人常把文字讀音的聲母當作詞語的簡寫, 例如 RP 指的是人品. 但中文的同聲詞語非常多, 隨便打兩個聲母可以出現一堆字. 每次在逛大陸網站時如果看到這種字出現, 我就把它當作 orz 不想去了解意義何在, 這種火星文只讓我覺得是因為腦容量太小才需要事事簡化. 要寫文章或打字就認真做,找什麼藉口說是文字演化或方便西方人學習. 我在學法文時光是發音要記憶的規則一大堆, 比中文的系統更加沒系統難學, 也沒見法國人想要簡化, 大家還不是有興趣照樣學. 老實說老外如果真有興趣學中文字, 也不差多那幾個筆劃或把 37 個注音記起來吧, 他們真正有困難的地方是怎麼讀論語或易經吧?!! 前陣子紐約時報有篇文章說到醫學研究發現學習一種語言可以延緩老年癡呆症四年以上, 我是不知道多學幾種語言是否可以加倍乘上去, 但我只知道現在的年輕人連自家正統的文字都學不好, 打錯一堆字也不管, 還動不動發明火星文, 真是應該要擔心一下這一代年輕人的腦袋發育狀況.

大家對我的解釋顯然滿意, 下了課之後 Kara, 一個來自英國嫁給法國人的女孩跑來跟我說, 在英國學校開始提供中文課, 因為他們覺得中文將來是一種重要的商業語言. Atsuko 也跑來跟我討論日文跟中文的輸入方式的不同. 在美國不管大學或企業都流行一種課叫做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尤其以東西方的交流為主. 沒想到這麼多人好奇中文字怎麼打進電腦的, 今天的鍵盤輸入法倒成了一個很不錯的課題.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